近日金鐘獎外片觀摩播出了日本關西電視台為紀念開播三十周年而特別製作的《古都》。原是川端康成的名著,之前已兩次搬上銀幕,均由當時當紅女星〈岩下志麻、山口百惠〉擔綱的《古都》是川端的巔峰傑作,充滿了優雅的古典氣味。此次的全新版本,我當然充滿了期待。但是一開場;滿口流利英語的男主角在現代化的辦公室……就令我愕然了。一直等到影片接近尾聲了,我才恍然;這是電影的古都,而不是文學的古都。雖然取材自川端康成的名著,但是編導是只取部份骨肉,而神髓另釀。所以純粹以電影的觀點來欣賞是比較簡單清晰的方式,否則一再與川端的原著對照,反而會有紛亂迷離的疑惑。

    電影的『古都』名實已不符,因為京都這一座古都在片中的地位其實已淪為背景舞台。西陣的紡織、八阪神社的祇園祭、大文字的祝火祭……這些充滿地方色彩的片段只是細枝末節,抽離了它們,主題還是無損,仍舊可以清楚看出故事的焦點是對準了女主角千重子─一個人間難尋的完美女子。藉由她和孿生妹妹苗子的離合悲歡,天壤際遇來烘托出生命的無常不定、虛實難測。

    千重子第一次出場;是在不慣跪坐的男主角起身不慎摔倒後仰時突然出現在他的視線中,影像是倒立的,模糊而且閃著微光,充滿了象徵意味。驚為天人的男主角在隨後的追逐中不是只看見水中倒影;就是驚鴻一瞥即失去伊人芳蹤;再不就是誤認〈千重子的孿生妹妹苗子〉,幾乎都只是影子,美麗的幻影,是千重子的化身,暗喻著美麗人間的虛幻性。

    古都一方面採用了全知觀點,一方面又以男主角的旁白貫穿全劇。不過名為男主角的男主角其實並不重要,其實是編導的一粒棋,由他引出千重子,並藉他之口說出編導的心中語。所以塑造得僵硬造作,經常給人突兀之感。不過經由他的敘述也突顯出了千重子這個角色的神性,同時也展現了原著所沒有的神話性。男主角在初遇千重子後追蹤不果,但拾獲了一把千重子遺失的摺扇,這把摺扇日後成為男主角被接受的契機〈被千重子的養父所認可〉。片末千重子不知所終,只在北山杉林中留下同一把摺扇。整個情節令人聯想起中國和日本神話中都有凡間男子拾獲〈或偷藏〉仙女的浴衣〈羽衣〉。這樣的故事在中國或日本都是家喻戶曉的,只是電影巧妙地加以轉型,使人難以察覺。摺扇的作用猛一看很像是傳統故事裡的女子香帕,但仔細推敲便覺更加接近仙女的羽衣。董永一般的男主角最後失去了千重子的緣故也是因為摺扇,精確的說是與摺扇相關的千重子的養父。這是電影的加工,比單純的神話更增添了人性的複雜。在極力現代化〈古都是川端1961年的作品〉的外形下又暗藏古老神話傳統,令人深感編導的用心良苦。

    雖然電影的《古都》不願受制於文學的《古都》,但是在改編中仍舊不免受原著影響,正確地說是受川端康成的影響。整個改編方向儘量朝著川端的美學風格,甚至川端晚年喜好的『老年人憧憬少女之美』的主題也反映到千重子的養父身上。為了劇情的邏輯需要而改動了養父的性格雖有敗筆之嫌,但在感受到編導微妙的心態後不免使人會心。

刊於1989年4月8日福報

 

395138_317960401652277_532037239_n

1988年10月26日攝於川端康成鎌倉舊居的書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橙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