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禪寺如此耳熟能詳的景點,我竟是第一次來!
雖是初次,彷彿舊識。這個午後有暖陽悠悠。
已有七百餘年歷史的南禪寺,最初的建築已毀於戰火。
因為是由龜山天皇的離宮改為禪寺,所以地位崇高,
位居五山之首,為日本禪宗最高寺院。
一來就直奔三門〈山門〉,這是下三門的階梯。
登上三門的階梯有些陡峭,我事前即有點膽怯。
倒是個性果決的老爺堅定信念:『沒上三門,枉來南禪』。
於是,鼓勇爬上三門,老爺護衛在後,還有一位日本老伯伯
氣喘吁吁的吆喝聲助陣。
三門上。
歲月美麗的痕跡刻劃在古樸渾厚的木門上!
木質地板有些斜度,膽小的我這時倒完全不擔心了。
靜靜享受和煦的陽光與眼下的風光。
此身堪在!這一刻的歷史感與幸福感!無與倫比。
繞著三門緩緩走一遭。
四方景緻照眼明。
秋楓黃葉間瞥見京都市區。
寺境內的法堂遙遙相對。
眺望天授庵的楓紅與枯山水。
視角沒有太大不同,不小心就上傳了!呵呵!
下了三門,坐在自然圖畫旁穿鞋子。
宏偉的三門。完成於1627年。
所謂的三門就是『空門、無相門、無願門』。
也有說是『信心門、智慧門、慈悲門』。
或說『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脫門』‧‧‧‧‧‧。
眾說紛紜,總之是期望踏入此門,修行圓滿吧?
從三門走向法堂。法堂不開放,旁邊即是水路閣。
琵琶湖疏水道建於1890年,是京都邁向現代化的重要水利建設。
連接琵琶湖與京都的這條運河;途經南禪寺時特別設計成磚造拱形橋。
如今已成南禪寺的勝景之一。午後遊人如織,取景不易。
水路閣上的琵琶湖疏水道。
南禪院就在右手邊,楓樹枝伸展進來,大部分還未變色,一派翠綠景象。
疏水道附近廢棄的舊鐘樓。撞鐘的木柱也還完整保存著。
走向本坊的路上。
本坊旁的楓紅。
法堂與紅葉。
銀杏與楓紅交織。
藍天下的三門。
稍稍繞了一小圈後回三門。準備與南禪寺告別了。
回眸。
再回眸,我們最喜歡的三門!
這是應老爺之請貼的,因為湊巧拍到可人的和服美女。
此時已下午三點半,遊覽車還一輛輛駛入,人潮滾滾。
我們在窄小的行人道上與許多阿公阿嬤團、修學旅行團迎面錯身而過。
離開繁忙的馬路,特意走到著名的料理旅館瓢亭,這裡幽靜許多。
在這附近攔計程車回市區,載我們的是一位女駕駛,很猛,還逆向行駛!
但看得出她有工作壓力,辛苦了。
我臨時起意請計程車女駕駛讓我們在東本願寺下車。
青春舊地‧‧‧1990年‧‧‧,還有嚮往已久的銀杏樹。
漫天金黃與遍地落葉,向晚的京都。
就在東本願寺門前。
一路惑人秋色。
白日天光將盡,京都塔亮起。
〈晚餐去吃美味的自然蔬食 はーべす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