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週三)晴
展開京都遊的第一天,早上八點前的祇園四條人還不多。
復刻2015年的紫陽花約,2024年6月19日的第一個景點還是藤森神社。
只是當年搭京阪電車到墨染站,今日老爺說在墨染前一站藤森下車好了!
神社位在兩站之間,我感覺還是無人看守的墨染站略近些。
藤森站前疏水道最後流向伏見的宇治川。
話說隔天我們在三室戶寺的山間見到水勢滔滔的宇治川,聲聲驚嘆哪!
步行約10分鐘來到睽違九年的藤森神社,今日艷陽高照,與陰霾的昔日差別真大。
因為是在藤森站下車,這次由西門入場,這點與2015年不同,也沒注意到是否與正門
南門一樣有日本端午發源地的石碑。但因為在藤森站下車,才會路過連鎖超市Fresco,
想起水蜜桃正當季,開啟了京都水蜜桃自由甜滋滋之旅。
《藤森神社門前石碑刻著『菖蒲の節句發祥の地』。意思就是端午節發源地!日本人也會過端午節,
但他們是過陽曆的5月5日,關東吃柏餅〈味噌或豆沙餡的麻糬〉,關西吃粽子〈ちまき〉。也會喝菖
蒲酒,洗菖蒲澡!一整個就是從漢文化移植過來的,但事實上已變化衍伸為日本的5月5日兒童節。》
—引自舊文
藤森神社最早發源於1800年前,由半神話人物神功皇后所創建。
目前最為著名的是庇佑與賽馬相關的人、事、物,所以馬主、騎士、求勝運的民眾
都會來參拜。
手水舍飾以馬頭,趕上花手水的風潮了!
自從長岡京的楊谷寺以花手水成名後,各寺院也紛紛效仿。
以前未見過,時隔幾年,再返京都,看到好多寺院都這麼做了!
返台前一天我們也去了楊谷寺,看看創始寺模樣!^_<
目標是紫陽花,先往第一紫陽花苑瞧瞧。
進場要買票,兩個紫陽花苑通用。
2015年同一天剛到這裡就飄雨了,幸好雨很小,時間不長。
今日天清朗,賞花景況大不同,拍照密度也倍數成長!@@"
百子蓮也拍上了。
與九年前相較,第一紫陽花苑變化極大,首先小路全數鋪整過,更好行走。
紫陽花欉也修剪得較為低矮,視野較開闊。
除了紫陽花也栽種了少數其它花朵。
棚子也是新搭的,應該是想種紫藤?
整體感覺與2015年判若兩園!
這種『變』的感覺在此回京都之旅中處處瀰漫。
而在變與不變間,京都依舊是京都,唯有旅人徒生感懷------。
不知是否與天氣有關,賞花遊人增加許多。
藤森神社唯一不變的是綠葉依然過盛! @@"
重新整修了休憩用涼亭。
因為天氣好,獨照也是多到爆!XD
越逛越像是來到一個新景點!@@"
紫陽花苑開園期間有各種祭儀行事(活動),不過大都選在假日,今日週三無緣參與。
拍到沒梗,戴在手腕的小紅繩上場吧!
出園了!
前往第二紫陽花苑的路途中,被可愛的紫陽花攔住! XD
像個小花環般萌美,讓我迷濛的眼更朦朧! @@
境內小型的千本鳥居,後頭就是藤森稻荷社。
名為不二水的神水,意為沒有比它更好喝的水,看到不少日本人自帶容器來裝水。
我在老爺不太讚許的眼光下也喝了幾口,確實比飯店中聲稱可以飲用的自來水甘美許多。
第二紫陽花苑花況更差,道路也未重新鋪設,可能與經費有關。
與當年相較就是植株被疏枝,也剪矮了。
從一小橋上俯瞰,花少葉多,比2015年的氣氛明朗,但沒啥可觀處。
右前方應是大將軍社,左前方是本殿。
綠肥紅瘦尋美人。
速速穿過第二紫陽花苑。
頗有昔年味兒的出口,留下到此一遊照。
走出第二紫陽花苑。
第二紫陽花苑附近的大將軍社,被定為重要文化財。
794年定都平安京的桓武天皇在京都的四角設立了大將軍社鎮守,南邊即是此座大將軍社。
目前的社殿建於1438年的室町時代。
794年匆匆由才建都十年的長岡京遷來京都,即因天災人禍頻仍,桓武天皇認為有怨靈作祟
(最強怨靈就是他弟弟早良親王,為了撫慰他,還追封為崇道天皇),才廣建寺社鎮守。
走過本殿側,陽光炙熱,我躲到拜殿後的蔭下休息,忘了去本殿參拜!^^"
倒是關注起這高大古老的楠木,在日本老樹旁常見這樣的立牌,這兒的區民
應該是指伏見區深草的住民吧!
西門進西門離開(正門是南門),準備走到十字路口招呼計程車。
今日都是復刻2015年的行程,不知是無聊呢還是有趣?^_<
相關網誌:
紫陽花約:京都墨染 藤森神社(2015年同一天)
順勢廣告一下:
真誠坦率的姊弟戀,煙火氣裡的浪漫 太療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