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鷺森神社蜿蜒的小秘徑,往曼殊院的馬路是一連串的上坡路。
老爺推輪椅氣喘吁吁,我下來自己走。靠近這曼殊院的石碑時,
有一位晨起運動的日本婦人與我招呼,要我小心走,還稱讚我的
紅圍巾好美!謝謝她的善意鼓舞!^_^
回望石碑處!曼殊院道 坡度緩。
外牆楓紅優美招展,果然是曼殊院最大亮點。
兩翼翩翩如彩蝶,旅人渴盼以目光捕捉。
楓紅匯聚處的 勅使門 。
曼殊院 由傳教大師 最澄 創立於延曆年間〈728-806〉。
原來只是比叡山的一坊。名號與位置都幾經遷移。12世紀時才稱為曼殊院。
1495年因為親王來出家,從此就有 門跡 二字加持。1646年另一位良尚法親王
來當住持,1656年就遷移到 洛北 一乘寺 此地。我猜是親王想讓寺舍更華美些
---。事實也是如此,曼殊院的庭園、建築有許多良尚親王的創意與想法,是江戶
初期的代表性書院建築,與皇族庭園 桂離宮 的樣式關聯頗深。
看著曼殊院的歷史,我不免聯想起青蓮院門跡,還有鷺森神社-----。應該說京都
的寺、社史突然像萬花筒般在我眼前旋轉!雖然會交織幻化出各色繽紛,但元素
不脫那幾粒彩色碎片:高僧、皇族、兵戎、火災、重建、改朝換代------。
不過旅人只為美景而來!歷史碎片咱們就晃悠而過,別太在意!
勅使門 只是門面,要進 曼殊院 得上這 勅使門 旁的小坡道。
入口在此 。買票進來後是一個小院子。
從這名為 庫裡 的建築脫鞋入場。
庫裡〈重要文化財〉旁就是寺院裡的大台所〈廚房〉。
屋頂下的 竈媚 二字是 良尚親王 親筆。
意思是『與其對內部汲汲營營,倒不如對爐灶用心經營』。
旁邊擺著菊花展的盆栽,已是尾聲,有點殘花敗顏之感。^^"
庫裡 與 台所 的官網圖。
室內禁止拍照。只能照照庭院,這是小書院〈重文─重要文化財〉旁的迷你庭園。
不過老爺聚焦於稍遠處的楓紅,沒拍到小庭園裡的超迷你枯山水!^^"
大書院〈重文〉前的枯山水庭園。
白砂之中有松樹與庭石,名為 龜島 與 鶴島 。這是龜島。
曼殊院庭園之勝還有五月初的霧島杜鵑。圓形矮綠樹叢應該都是杜鵑。
鶴島上的五葉松,樹齡已四百年。
從這個角度照 ,龜、鶴還是無法團聚! XD
室內無法拍照,我和老爺坐在庭園一隅細細欣賞拉門上的精緻小設計。
這是可愛的葫蘆狀門把,是文化財,不能摸喔!
菊花紋門把!果然是皇家氣派!
樑柱間的菊花紋釘飾。
小書院的釘飾是 富士山 與山間的雲。
曼殊院建築內有許多小隔間:虎之間〈重文〉、竹之間、孔雀之間、十雪之間---。
想來其中有許多寶物與重要文化財,譬如 狩野探幽 等大師的障壁畫或襖繪---。
但是讓我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這些建築小意趣,皇族起造的建築,細節果然
講究!是良尚法親王的主意嗎?
因為和皇室有淵源,當今日本皇室也來參訪過,寺院中有照片展示。照片裡的皇室
成員固然優雅,但若不是賦予身分與意義,人的本質是不是都一樣呢?意義由誰來
賦予呢?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自身,不靠外力與外物,從內在肯定自己所散發出的
光芒,才是我們能踏實立足於人世的堅定力量。
呵呵!好像想太多了!^^"
名作家 谷崎潤一郎 贈送的小銅鐘掛在迴廊間。
離開時再看一眼楓色掩映的 勅使門。
午後陽光照耀!外牆方向的晴空映楓紅!
旅行時我心情愉快,無憂無慮,當時就只是仰望藍天思無邪!XD
如今是冷冽的冬,透過螢幕仰望這片晴空,思緒紛湧!想起多年前我因為看
著藍天中湧動的白雲而領悟到人與自然的連結是如此之深,我們原也是自然
的一部分---因為如此,被春櫻秋楓吸引,不僅僅是因為美麗的緣故吧?除了
美麗,大自然必定在訴說些什麼---而我們從中獲取撫慰與安心------。
相關文章:
曼殊院門跡 官網:http://www.manshuinmonzeki.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