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週二)
高雄遊第三天的唯一景點是西子灣畔的英國領事館。
以前來過兩三次,那時總是由山下爬這階梯上來,雖然辛苦些,但沿路視野極佳。
這回老爺由旁邊一條通路直驅小山丘上,省了我上階梯之苦,不過還是來階梯上
拍一張,就為後頭風光好。
這一帶已規劃為打狗英國領事館文化園區,含山上領事官邸展區與山下領事館辦公室
展區。我們回程時有瞥到山下展區,不過懶惰導遊呼悠而過,只好日後再來囉!^^"
進入官邸展區,先在周邊觀景台走走。
這兒是俯瞰西子灣極佳位置。海上船隻沐浴於天光下,久久凝視不厭倦。
官邸沿山丘而建,順著斜坡而上就是二樓與庭園。
這是英國政府在台興建的第一座領事館。
原本打狗領事館初設於港內三葉號上,後來改租旗後民房,1876年後在船哨頭籌建
新館,官邸位於山丘,辦公室則在山下,兩者之間有步道連結。於1879年完工啟用。
1895年中日訂定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改由日本管轄的打狗港日趨沒落。
1931年領事館官邸改設為台灣總督府高雄海洋觀測所。
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後則為為中央氣象局高雄測候所。
1985年高雄市政府逐步修復領事館建築群------。
目前是台灣唯一完整呈現領事官邸、古道、辦公室的重要古蹟群落。
感覺是漫長的歷史過程,但掐指數算,也還不到一百五十年!
可是人間變幻已如斯巨大!我們漫步庭園看著美麗的紅磚建築,眺望遠方的港灣、近處
的砲台遺跡,想著十餘年來遊官邸的記憶------。
英國領事官邸的視野絕佳,是我們喜歡此地的主要緣由。
終於慢悠悠走上拱廊來。
坐北朝南,夏有南風習習,冬則背抵東北季風。
紅磚拱廊是英國在亞洲殖民建築的特色,據說拱廊設計是為了多一個緩衝空間,讓夏季
驟雨潑灑之時,不致濺雨入屋內。
拱廊也讓視野有了更多變化。
海景、庭園景鑲在拱廊彎弧中,像幅畫般。
進屋來瞧瞧。這個展室最吸引我的是船舶模型,其餘的,看了些什麼!記憶已模糊!
此次沒有參觀山下領事辦公室展區,也沒走通往山下的咾咕石古道(老爺有飛速下去
看看,建議我別走),有遺珠之憾,就當作下回的念想吧!
比起古蹟與歷史進程,老爺對於如何取景更有興趣。
骨子裡隱藏的浪漫,使他呈現美感與真實的天秤傾斜得很嚴重!
我相對務實,總覺得真實也很重要,常要推他一把,讓鏡頭轉一轉。
可惜不太成功! @@"
接下來是門與窗的呢喃!
窗扇望向白門。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出領事官邸是沿著山丘地形蓋的嗎?
二樓的休憩區,可以在此喝下午茶及用餐,有兩個廳(維多利亞廳、喬治五世廳)
,除了室內,也可以在室外用餐喝茶。
這回只門外拍拍照而已,很想下回來吃個英式下午茶。
古典玫瑰園在此除了經營餐飲,還有販賣商品,茶器茶包是主力。
想買隻小熊當紀念,但有管控大師在旁,無法得逞! XD
還是看景解煩悶吧! XD
門扇望向白窗。
遊客來了又走,我們流連到打燈亮起,園區人煙已稀。
離開前到一樓的展室看瓷器。
由內往外瞧的好景致。
各式瓷器。牆上則掛滿英國皇室的照片。
台灣,雖孤懸亞洲海上,但歷史風雲中還是與歐洲大陸有了曲折微妙的牽絆------。
我喜歡的一組瓷器。
雖然過著簡單生活,將就不講究,但藏在心底的喜歡永遠是繽紛多彩多變化的!
斜坡地下室(曾經的監獄迷宮)。
原本的說法是這裡為當時關外國犯人的區域,大都是喝酒鬧事的。監獄的房間彼此相通
,共有17間。房間都很窄仄,最高處只有160公分,最低則只有110公分!對於個兒高的
西洋人而言 關在這裡應該更為憋屈。然而2008年時曾有學者說這裡是領事官邸,不可能
有監獄,監獄應當是在山下的領事辦公室旁,這個地下室估計是個儲藏室!
不過直到 2017年公視的節目還是採取此處為監獄迷宮的說法------!@@"
可仔細一回想,多年前來訪,曾有堂而皇之的監獄迷宮字樣,這次好像沒看見?
2005年1月22日一家三口曾遊英國領事官邸,那時監獄迷宮之詞未有爭議,也還未禁止
進入『監獄空間』,小二生的兒子鑽進鑽出,玩得很開心。
2005年1月底舊照。
姑且稱為監獄迷宮的地下室有一個通風窗口。
走出迷宮般的歷史疑雲,望著燈華在晚風微微中綻亮,突然很想看一齣以此地為舞台
的十九世紀戲劇啊------!當然最好有淒美的異國戀曲之類的!XD
幾年前在京都府廳舊本館也曾有相似的感觸呢!雖然情境不同,但場景都是西洋建築。
不相干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