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柏托‧艾可(Umberto Eco)
羅馬古城今何在,執著沉溺之危害。
聖賢帝王灰飛滅,玫瑰存名人留愛。
1980年出版的《玫瑰的名字》被譽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經典。我在多年前就有意挑戰!
但大約延宕了十年以上,最近才開始閱讀。這個版本是直接由義大利文翻譯,而且是
作者安柏托‧艾可(Umberto Eco)在三十年後的『修訂版』。艾可對於本書創作經
緯與解謎的『夫子自道』以及文本註解還需另附一小冊。份量由此可以想見!
故事舞台設定在中世紀的義大利隱修會,方濟各會的英國修士威廉帶著見習僧的徒弟
阿德索(隸屬本篤會)來到山中的本篤會,為政教相爭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
與教宗若望二十二世的衝突做協商會前會。但因為修道院發生修士被謀殺的連續兇案
,激起修士威廉探求真相的熱情!在修道院院長委託下,扮演福爾摩斯(當然這是我
的比喻,福爾摩斯探案直至十九世紀才登場。艾可藉此設定向福爾摩斯系列致敬),
見習僧阿德索則宛如華生,從旁協助,雖然無法與睿智的導師相匹敵,但總在無意間
帶給威廉霎那靈光,讓真相逐步揭露------。
1986年拍成電影
巴斯克維爾的威廉由史恩康納萊主演。
(是否想到福爾摩斯探案中的名作《巴斯克維爾的獵犬》呢?)^_<
艾可原先最屬意的作品名是《梅爾克的阿德索》,因為數十年後老邁的阿德索就是敘
事者,這一本書也可以說是他的懺情錄。表面上一字一句詳實記錄追兇過程,但兼及
當時複雜的宗教論爭與阿德索信仰與愛之迷惘。前一百頁洋洋灑灑的宗教論述據艾可
說是必要的『悔罪障礙』,讓能通過『試煉』的讀者完全沉浸於十四世紀的宗教氛圍
中------。
對我而言宗教是此書在兇案外的一大重點,當時宗教力量之強大、『虛偽』和庶民的
處境危脆都讓我時而義憤塡膺;時而感慨不忍(最讓我憤怒難過的是阿德索獻愛獻身
的美麗小村姑,只為了一點點食物必須做出的屈辱犧牲,最後甚至因而被誣陷為女巫
,送上火刑架-----)。對於天主教與中世紀不是很熟悉的人,可能會對大量的人名與
宗教論述不耐煩,但作者既說是進入文本的必要之途,我也只好乖乖接受,讓艾可的
書袋不停痛擊!XD
艾可在書中藉由威廉對阿德索的一番話語點出了本書眾多的精義之一:『---------
縱慾並非僅限於肉慾。紀伯納的表現也是縱慾,他追逐正義的背後其實是渴望權力。
我們那位離開羅馬的神聖教宗追逐財富,也是縱慾。管事年輕時則縱慾於追求見證、
轉變、贖罪和死亡。而班丘的渴求是書本-----』。威廉解謎初始就鎖定修道院裡的
迷宮圖書館,認為破案關鍵在此。更隱隱感知,過於渴求真理與學識的『凶險』籠
罩著迷霧般的事件。到頭來,執著就像刀之雙刃,可以成就偉大功業,也能將人推
入毀滅深淵。關於執著之危害,我覺得大師的文本表現真是好好幽了自己一默!!!
俏皮地對讀者眨眼睛呢!
艾可是符號學大師,這本書看似是解謎小說,步步有設計,處處是陷阱,大師殫精竭
慮,充分發揮專長,用各種符號象徵挑戰(或可說娛樂、寵溺)讀者,書寫設定的過
程就是一個做案計劃!光是《玫瑰的名字》這一書名就充滿符號學意義!對我而言是
一本很難敘述感想的書。文本龐雜,可以討論的地方太多了,如果要一一絮絮叨叨,
大約可以寫篇論文了吧!不如直接去閱讀文本還比較能見真章!因而,我只擷取零星
幾點簡單聊聊。
艾可大師已在2016年以84之齡離去,對照書本最後的引詩,無限感懷不禁湧上心頭--
----《昨日玫瑰徒留名,吾等僅能擁虛名》